10月29~30日,2020第三届全国(东营)石油化工高峰研讨会在山东省东营市召开。以“汇聚行业高端人才、关注行业投资热点、分享前沿科技成果、助力行业高质发展”为宗旨,本届研讨会主论坛重点探讨了当前形势下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十四五”发展重点及高质量发展路径,“炼油石化”、“化工新材料与高端化学品”两个分论坛重点关注发展方向和先进技术。东营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俊峰,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山东省化专办专职副主任(正厅级)李莎,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傅向升分别在大会上致辞。
东营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李俊峰
东营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俊峰在大会致辞中指出,当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东营作为黄河入海口城市,迎来了重大历史机遇。东营市正在加快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着力打造山东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石化产业是东营市第一大产业,东营市委、市政府把石化产业转型升级作为新旧动能转换“头号工程”,坚持立破并举,一方面按照省里确定的时间表,明确了地炼产能整合转移路径,另一方面引导炼化企业从基础化工原料和有机化工原料向上下游延伸,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山东省化专办专职副主任李莎
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山东省化专办专职副主任(正厅级)李莎在致辞中说,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胜利召开之际,在“十三五”冲刺收官、“十四五”谋篇开局的关键阶段,2020第三届全国石油化工高峰研讨会在美丽的石化之城东营市召开,来自石油化工领域的高层领导和权威专家共聚一堂,交流研讨,共同谋划石化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美好蓝图,充分体现了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和社会各界对山东石化行业发展的关心、重视和支持。“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经过三年集中攻坚,化工专项行动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效,产业发展实现深层次、根本性转变,化工产业朝着高质量、高端化方向加速迈进。”李莎说,我国正在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化工产业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面临的机遇也前所未有。“我们将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方向不动摇,以化工专项行动“两年巩固”为抓手,以化工园区为载体,以高端项目为牵引,以科技创新为驱动,进一步深化制度创新,优化营商环境,扩大开放合作,完善产业生态,不断为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打造新引擎。”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 傅向升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傅向升致辞并作了“我国石化产业简要回顾与‘十四五’发展设想”为主题的发言。
傅向升指出,“十三五”是自二战结束以来,全球经济面临挑战最为复杂的五年,是全球经济遭遇不确定性因素最多的五年,是诡异事件发生率最高的五年。在这五年里,我国石化行业通过结构调整与产能置换,大宗石化产品、传统基础化学品的产能集中度和整体水平都明显提升,单位物耗、能耗都显著下降,炼油、硫酸、尿素、电石、PVC行业分别淘汰产能1.4亿吨/年、1700万吨/年、1622万吨/年、699万吨/年、214万吨/年。
我国实现石化强国已经具备了良好的企业基础,除了中石化、中石油等,“烟台万华、浙江新和成,还有山东的东岳集团、华鲁恒升这些企业也都表现不错。特别是这几年石化行业,很多老的石化企业面临着挑战和压力。实际上也给我国石化业带来了重构、结构优化的机遇。”培育世界一流的公司是我们下一步的重点工作。
傅向升分析了我国石化产业面临的四大挑战:1)2020年增长压力异常艰巨,IMF预测全球经济可能下降4.4%;2)原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对石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挑战;3)安全与环境问题已成为石化行业最大的压力和挑战;4)新增产能和进口的双重挑战。
傅向升还分享了我国石化产业“十四五”发展四大设想:1)坚定石化强国目标的信心与决心。在2035年左右,基本实现石化强国的目标;2)贯彻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3)坚持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两大战略不动摇;4)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
经济日报出版社社长、《中国经济评论》杂志总编辑 韩文高
新冠疫情造成的经济损失已经超过了前两次世界大战,2020年上半年我国规模以上企业利润下降19.3%,全球8400家大企业合并利润下降40%。面对新冠疫情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变局,经济日报出版社社长、《中国经济评论》杂志总编辑韩文高在研讨会上作了题为“应对百年变局的双循环新格局”的发言,分析了中国经济需要面临的各种问题。他指出,世界产业及金融格局或将发生重大变化,中国必须面对更加复杂的系列问题,包括发达国家产业回转、量化宽松引发的货币贬值、金融战争等。他认为中美贸易摩擦有升级的可能,中美脱钩已经成为我们必须准备应对的问题。因此,“我们的企业要有底线思维,要有长期准备”,我们要以双循环新格局应对百年大变局。就实现国内大循环,他提出了五项保障措施,包括1)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管理等规则制度型开放;2)减税降费;3)提高居民收入;4)搞好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5)国际循环不可或缺。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化工园区工作委员会秘书长 杨挺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化工园区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杨挺作了题为“中国石化产业发展趋势及化工园区规范化建设”的报告。他综合分析了中国石化行业的发展现状,包括最新的行业整体运行状况,对炼油、乙烯、丙烯、芳烃等主要分支行业进行了详细分析。2019年我国炼油能力达8.63亿吨/年,预计2025年达到9.6亿吨/年。目前我国共19家炼化一体化企业,炼能2.3亿吨/年,在全国8.63亿吨/年总炼能中占比27.7%,炼化一体化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2019年,国内共有50家乙烯生产企业,产能2889万吨/年。杨挺认为,未来五年,我国乙烯当量自给率将由48%提升到70%,石油基乙烯产量由所下降,但产量占比仍然较高。
此外,杨挺还分析了我国化工新材料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指出了我国石化产业两大发展趋势:产能建设集中化、环保安全生态化。
在研讨会上,杨挺分享了我国化工园区的发展现状和成就,包括园区规范化建设、“六个一体化”进展、2020年化工园区30强园区及其发展水平。他还详细介绍了“十四五”化工园区高质量发展目标,即围绕产业提升创新、绿色化建设、智慧化建设、标准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示范“五项重点工程”打造“5个50”,即:50个园区创新中心、50家“绿色化工园区”、50家“智慧化工园区”、50个化工园区标准、50个高质量发展示范工程。
中石油吉林化工工程(寰球吉林)公司副总工程师 于春梅
中石油吉林化工工程(寰球吉林)公司副总工程师于春梅在会上作了“后疫情时代烯烃下游投资机会”的报告。她从工程设计的角度分析了烯烃下游10个主要产品链的国内外供需形势和投资机会,包括:聚乙烯、环氧乙烷、EVA/VAE、PVC、苯乙烯-PS、聚丙烯、环氧丙烷、丙烯腈-MMA、丙烯酸、苯酚丙酮-双酚A。
于春梅指出:虽然国内新建装置很多,但是聚乙烯供需缺口依然很大,未来需求稳步增长;环氧乙烷下游看好减水剂聚醚单体;EVA高端产品依赖进口,VAE乳液最好配套建设醋酸乙烯;苯乙烯产能过剩,急需下游拓展;聚丙烯新投资者应走低成本路线,具备研发能力的企业可以走差异化、高端化路线。
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许宏图
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作为本次活动的主办单位之一,正在按照“新旧动能转换主战场、鲁北高端石化基地核心区、双招双引主阵地、新材料产业拓展示范区”的目标定位,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新机遇,强力推进重大项目实施、“五个一体化”建设和环境优化提升,全力打造鲁北高端石化基地核心区,建设国家绿色循环能源石化产业基地。
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许宏图介绍道:前三季度,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9亿元,增长28%;规模以上工业产值716.3亿元,增长20.2%;重点服务业营业收入实现27.34亿元,增长35.6%;外贸进出口实现297亿元,增长26.9%;财政收入逐月止滑回升,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25亿元,同比下降4.78%,降幅较一季度收窄42.6个百分点;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4120万吨,增长16%,保持了加快发展、快速崛起的良好态势。
港区无闲月,秋冬人更忙。四季度,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将紧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机遇,全面吹响“决战四季度”号角,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抓项目,保持投资高速增长。以全省第二次集中开工活动为契机,聚焦振华丙烷脱氢、PX二期、威联PTA等重大项目,加快工程建设,扩大有效投资。对前期手续基本齐全的项目,鼓励提前开展地面整平、桩基试验等工作,加快项目建设进度。聚焦高端石化、基础设施、民生保障、技术改造等重点领域,再挖潜、再谋划,积极提报2021年省、市重点项目,形成滚动接续机制。
抓运行,保障企业健康发展。全面落实“六稳”“六保”政策,优化服务环境,帮助企业解决生产运营、项目建设中的困难问题,保障经济平稳运行。强化对主要企业的调度力度,健全完善经济运行暨重点工作、重点项目联席会议制度,对103家“四上”企业周调度,做到企业生产、项目建设的实时监测,精准分析。
抓创新,不断催生发展新动能。借力业内院士、专家的智力支持,发挥高端石化产业技术研究院、霍尼韦尔UOP协同创新中心的平台孵化效应,引导区内石化企业走技术合作、就地转化到自主创新的路子,加快推动转型升级、绿色高质量发展,不断生发培育更多好项目、好企业。
10月29日下午,2020第三届全国(东营)石油化工高峰研讨会主论坛首先发言的是IHS Markit亚洲基础化工品执行总监陈伟明,他为大家分享了“疫情及低油价环境对基础化工品市场的影响分析”。
IHS Markit亚洲基础化工品执行总监 陈伟明
陈伟明以详实的数据分析了疫情和低油价对全球基础化工品带来的冲击,大多数基础化工品的需求因此出现下滑。他指出有些产品的需求在疫情期间反而得到提升,例如乙烯,表现出很好的抗风险性。部分新建的产能有所推迟,但疫情对整体新增产能的影响并不大,全球市场正处于基础化工品新一波投产高峰。
疫情和低油价在一段时间内冲击了北美和中东的化工品成本竞争力,同时受影响的还有贸易流向。随着油价回升,北美和中东的竞争力优势得到恢复。尽管需求在恢复,基础化工品的需求增速有望快于GDP增速,但供应端的压力正在进一步加剧。预计基础化工品的调整时间还要持续3-4年的时间。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新材料专委会秘书长 卜新平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新材料专委会秘书长卜新平在大会上回顾了“十三五”期间我国化工新材料行业产业化和重点技术进展成就,分析了行业短板和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十四五”我国化工新材料产业重点方向和和产品。2019年我国化工新材料总产量2464万吨,总消费量为3488万吨,自给率70.6%。卜新平认为,我国化工新材料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有6大突出问题:整体保障能力不足;高端产品供应困难;应用技术薄弱;关键配套原料久攻不下;特定用途新材料产品成本高,开发与推广投入大、风险高;替代型环保绿色产品推广缓慢。
卜新平提出了“十四五”期间我国化工新材料行业要完成的四大重点任务:1)大力实施技术改造,提高国内装置的开工率;2积极推进重大工程项目建设;3)优化调整化工新材料产业布局;4)强化知识产权意识。
东营联合石化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 庄华祥
总部位于东营市的富海集团成立于1998年,是一家集石油化工、煤化工等产业于一体的集团企业,连续9年跻身中国化工企业500强,连续5年跻身中国企业500强。东营联合石化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12年,是富海集团控股的国内合资大型炼化一体化企业。东营联合石化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庄华祥介绍了“山东省炼化企业转型发展模式探讨—富海篇”。
富海集团目前拥有1000万吨/年原油一次加工能力、450万吨/年进口原油使用配额和原油进口权。富海集团管理层很早就意识到,企业要生存,必须转型升级。2017年富海集团开始筹划200万吨PX项目,2018年列入国家《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修订版)》,2020年8月投产运行。富海集团未来石化产业构架包括:2600万吨/年炼油+200万吨/年PX+300万吨/年乙烯,汽煤柴油总收率40.7%,做到少油多化,并尽量完善产业链,计划发展的主要化工产品包括:PX、PTA、PET、HDPE、LLDPE、ABS、EVA、EO、EG、SBS/SEBS、TPU等。
壳牌催化剂与技术亚太区高级技术顾问 何宗付
2019年我国加工原油6.52亿吨,估计渣油量在1.4~1.7亿吨。渣油是石油中最难以直接利用的重质组分,因此,将渣油加氢转化为汽柴油等经济油品成为炼化企业首选路线。壳牌催化剂与技术亚太区高级技术顾问何宗付全面介绍了渣油加氢转化技术。
目前世界上主要有四种渣油加氢转化路线:固定床、沸腾床、浆态床、SDA/DAO-HCU。国内共有44套渣油加氢装置,其中,中石化21套,中石油14套。
中国石油规划总院炼化所副所长 宋艳萍
中国石油规划总院炼化所副所长宋艳萍介绍了“我国合成树脂产业现状及发展态势”。2019年全球五大合成树脂(聚乙烯、聚丙烯、PVC、ABS、聚苯乙烯)消费量约2.5亿吨,其中聚乙烯和聚丙烯占71%。2019年,我国五大合成树脂总产量7144万吨,消费量达到9582万吨,缺口超过2000万吨。在接近1亿吨的消费量中,聚乙烯为3404万吨、聚丙烯2722万吨、PVC2027万吨,ABS和PS分别为596万吨和833万吨。
宋艳萍认为,国内合成树脂人均消费量仍偏低,仍有发展空间。消费结构升级、新型城镇化、制造业转型、新能源汽车等推动材料产业向高性能领域发展。未来,国内合成树脂产能将持续扩张,竞争将聚焦聚烯烃产品。国内企业加快新产品开发步伐,例如,聚乙烯新产品开发集中在薄膜料、管材料、大中空料、电缆料等方面;聚丙烯将进入产能绝对过剩阶段,近年国产聚丙烯新产品开发集中在管材料、透明料、薄膜料、注塑料和发泡料等方面。合成树脂产业将向绿色循环方向发展,应关注可降解塑料产业。
霍尼韦尔UOP技术经理 何剑波
全球丙烯需求持续强劲,预计2018~2028年聚丙烯年均复合增长率约5%,而其他丙烯下游衍生物需求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在2%~4%。霍尼韦尔UOP技术经理何剑波认为丙烷脱氢技术是填补丙烯缺口的重要技术手段,定向生产丙烯(尤其是采用PDH技术)是一项利润丰厚的投资,预计未来十年定向生产丙烯将占丙烯供应量的30%。何剑波在大会上详细介绍了Oleflex™ 丙烷脱氢技术。
中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市场营销研究所研究员 肖冰
PX-PTA-PET产业链成为我国芳烃产业重点关注对象,中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市场营销研究所研究员肖冰在大会上做了“PX-PTA-PET全产业链竞争格局分析”的报告。
"十三五"时期,我国PX产业迈入跨越发展期,PX产能从1385万吨/年猛增到2619万吨/年,产能几乎翻番,年均增长高达13.6%。“十三五”末,我国PTA和PET产能已分别突破5700万吨/年和6400万吨/年,均占世界总产能的60%以上,拉动中国PX需求年均增长9%。
肖冰说,“十四五”时间,中国仍是世界石化工业投资的热点,且疫情率先控制,工业生产恢复速度较世界迅速,因此,国内石化产品的需求也率先反弹增长,服装产业在世界的主导地位仍然存在,中国PX产业链产能占世界的比例持续提升,在全球的话语权也越来越重要,尤其是PX产能增长十分迅速,占世界的比例由“十三五”末期的38%上升至“十四五”末期的48%。未来民企PX产能份额或将提高至50%以上,民企聚酯产业链布局均衡,一体化优势更加突出。
肖冰预计,2025年前国内PX面临潜在供应过剩局面,除日韩台等部分高成本进口产品被挤出外,国内30%左右的传统炼化PX装置面临降负或淘汰。
2020第三届全国(东营)石油化工高峰研讨会炼油石化分论坛会场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高爽
10月30日,2020第三届全国(东营)石油化工高峰研讨会炼油石化分论坛上,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高爽介绍了其团队开发的、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自主知识产权的“双氧水法制环氧氯丙烷新工艺(DECH)”。该技术2018年在北京通过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
2007年,高爽团队完成了DECH法小试,环氧氯丙烷产率为85%、选择性94%。高爽介绍说,催化剂的分离循环是该技术工艺化的瓶颈和关键。该技术的最大亮点是:相对于氯醇法每吨环氧氯丙烷产生40~60吨废水,DECH技术仅产生1.65吨不含高研的废水。2016年在山东莘县华祥盐化有限公司利用该技术建成了世界首套5000t/a双氧水法制环氧氯丙烷的全流程中试装置,经过72小时标定结果表明,环氧氯丙烷产率(基于双氧水)≥90%;氯丙烯单耗为0.85吨、双氧水(50%)单耗为0.81吨、催化剂为2.88公斤;环氧氯丙烷平均选择性(基于氯丙烯)≥96%;生产每吨产品仅产生0.59t可直接处理的废水,不产生固废。
西安昱昌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苏翔宇
VOCs对大气影响是雾霾的主要成因之一。2015年国家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法》后,全国各地都提出了严格的VOCs排放标准,标准普遍设定为30~50mg/m3,是世界上最严格的标准。石油化工被列入了第一批VOCs重点治理行业,目前炼化行业治理得还不太充分。西安昱昌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苏翔宇在炼油石化分论坛上分享了“RTO设备在石油化工行业VOCs废气治理的应用”。RTO是蓄热式氧化焚烧炉的简称,苏翔宇说RTO成为VOCS废气治理最可靠达标的设备,他详细介绍了RTO工作原理、技术迭代,并分享了在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医药化工等行业的典型应用案例。
中国石油规划总院副总工程师 张福琴
全球润滑油消费量在4000万吨/年左右,其中我国润滑油消费量在760万吨/年左右。更换下来用过润滑油,称为废润滑油。废润滑油是国家法定的危险废物之一,需要按照法规要求严格收集、储运和无害化或资源化处理。目前,我国废润滑油回收量不足50%。中国石油规划总院副总工程师张福琴作了题为“废润滑油再生技术分析”的报告,介绍了国内外废油再生的工艺和进展以及废油再生项目五个关键要素。
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技术开发部副经理 许昀
降低加工成本是炼油业当下最需要加以重视的问题。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RIPP)技术开发部副经理许昀的演讲题目为“RIPP对炼化行业发展的技术支持和思考“。她介绍了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开发技术的四大原则:1、成熟稳定的技术——开发油品质量升级技术平台,符合中国国情,助力炼化企业取得领先地位;2、持续的创新能力——打造一体化炼厂,助力企业灵活转型升级;3、更好的经济效益——全流程优化、核心业务智能化技术助力企业取得更好的利润;4、真实的面对世界——市场需要什么?提高装置灵活度获取更多的机会利润。
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开发“化工型”一体化炼厂的三个主要原则是以劣质原油为原料、最大限度地灵活生产化工原料、加工路线为非传统的生产化工原料路线,主要技术包括:DCC、溶剂脱沥青、移动床轻烃芳构化、轻汽油综合利用、浓乙烯液相法制乙苯技术、丙烯直接氧化法制环氧丙烷技术、裂解石脑油芳烃分离技术、裂解轻油加氢裂化制BTX技术。
美国KBR炼油技术经理 王旭开
随着近几年炼油产能不断扩张,产能过剩越来越严重。最近一些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上马,我国地方炼厂压力增大,燃料型炼油企业如何减油增化、向化工转型成为关注热点。美国KBR炼油技术经理王旭开报告题目为“助力炼厂向化工转型的灵活技术路线”,重点介绍了K-COTTM催化制烯烃技术和MAXOFINTM技术。
K-COTTM催化制烯烃技术是基于FCC反应器成功设计的拓展,特点是可适应C4-C10烯烃、烷烃及混合进料而无需进料预处理,能将低价值物料直接转化为高附加值的石油化工原料,具有较高的丙烯/乙烯产出比以及较高的芳烃副产量,单套反应器规模可达到150万吨/年乙烯丙烯,可以灵活调整产品方案,小规模生产装置(30~40万吨/年)依然具有经济性。
MAXOFINTM是催化裂化多产丙烯的技术,符合减油增化的发展方向。该技术可以使得丙烯产率从普通FCC的5%~7%提升到10%~15%,最大可达25%。
中国石化齐鲁石化分公司情报调研室项目主管 于国良
中国石化齐鲁石化分公司情报调研室项目主管于国良就“碳四下游综合利用途径及丁二烯未来发展”进行了演讲。碳四综合利用方向有两种:燃料、化工。在燃料利用方面,可以作为液化石油气直接燃烧、或者加工成为汽油及油品添加剂(烷基化汽油、合/齐聚汽油、芳构化汽油、MTBE、叔丁醇)。在化工利用方面,包括异丁烯利用、丁烯-1利用、催化裂解制烯烃、丁二烯利用。
此外,于国良重点分享了全球丁二烯产能分布和消费情况。全球丁二烯产能2019年达到1555万吨/年,2012-2025年年均增长2.4%,全球供应过剩。到2025年,全球新增产能的55%来自中国。2019年底国内丁二烯总产能在423万吨/年,2010~2019年年均增长约7 %,目前中石化产能占比最大,达到42%。随着民营炼化一体化装置陆续建成投产,国内丁二烯产能增速将加快。未来,己二腈将推动我国丁二烯消费增长。
烟台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 田晖
烟台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田晖在论坛上主要介绍了C3/C4齐聚及制备高碳醇(酸)技术。
碳四烯烃(异丁烯和正丁烯)是除乙烯、丙烯外最重要的石油化工基础原料。后MTBE时代碳四烯烃出路问题亟待解决,而生产高碳醇/酸等高附加值化工产品将是碳四烯烃高质量利用的一个重要途径。田晖主要介绍了三个技术:碳三碳四的非选择性齐聚、异丁烯的选择性齐聚、丁二烯的氢甲酰化技术。
碳三碳四的非选择性齐聚技术也可称为“间接烷基化技术”,采用固体磷酸为催化剂,丁烯/丙烯齐聚生产辛烯/壬烯、十二烯,这些齐聚产物C8烯烃在碱金属或贵金属催化剂作用下生成以异辛烷为主的汽油调和组分辛烷值可达RON101~102。烯烃单程转化率75%~82%,齐聚物(C6~C16烯烃)总收率超过80%。而丙烯的非选择性技术,可以获得82.5%的壬烯,后者为壬基酚的原料。
异丁烯的选择性齐聚技术以抽余碳四为原料,将异丁烯齐聚为C8和C12烯烃,从而达到正丁烯和异丁烯的分离。另外,田晖还介绍了他们开发丁二烯氢甲酰化催化剂的过程和成果。